大众网记者 张玉 通讯员 袁洪孝 刘奕 张文耕 青岛报道
“同学们,和平年代也有‘上甘岭’,希望你们这代人,用发动机、用原创的源代码,把失去的阵地一块块夺回来……”近日,军休干部王发令受邀到青岛理工大学为大学生和衡山路小学学生讲授“国旗下的科技强国课”。他以“武器装备变迁”为核心,对比了抗战时期的简陋装备与如今的航母、战机,勾勒出“国之重器”的发展壮大脉络,带领1000余名师生共同追忆革命历史、感悟科技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听完讲座后,同学们纷纷感动于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事迹,自豪于祖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听完王发令爷爷的讲述,我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科技智慧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青岛理工大学物理242班的王琪琪说道。
3D打印制作的天宫一号、嫦娥一号、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等模型整齐陈列,吸引着师生们驻足观看,这是学校专门为小学生们准备的“智创星河”科普科技展览区。“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个‘太空之家’,它在太空中飞行,宇航员叔叔阿姨就在里面生活和做科学实验,就像一个会飞的大房子。”“这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级大桥,它非常长,也非常坚固,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让三地的人们来往更方便了。”……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科普小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模型,还不时与小学生互动提问,鼓励他们亲手触摸、仔细观察。
活动中,青岛理工大学、衡山路小学学生代表共同朗诵《星火相传・星河筑梦》,他们用饱满的情绪向在场师生传递出青春少年以科技为桨、梦想为帆,勇攀科学高峰、共赴民族复兴星辰大海的决心与信心。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衡山路小学家长刘女士全程记录,她表示:“这样的活动把爱国教育、科技知识和红色故事结合在一起,孩子不仅直观感受到国家的科技成就,更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单纯说教更有意义。”
青岛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晓霞表示:“我们精心策划这次科技展,就是想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把国家的重大科技成就具象化、生动化。这不仅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更是为了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投身到科技报国的行列中去。”
一直以来,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着力构建“请进来+走出去”的科普教育体系。本次邀请小学生进校园是“请进来”的重要实践,而上半年开展的“星空下的思政课”则是“走出去”的积极探索,有效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向中小学育人动能的转化。下一步,理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持续推进“天文+国防”课堂、“青理小灶之胸怀祖国的科学家们”系列宣讲、公寓课程思政党史主题展等特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撮合网配资,加杠杆买股票,股票杠杆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